
王晓通的外公是印尼第二代华侨,他的祖辈在清末时遭遇“卖猪仔”被卖至印尼。1960年印尼发生排华事件,王晓通的外公作为侨领之一,带着他所在侨的几千名华侨乘坐中国的撤侨船回到祖国的怀抱,而后被安置在武鸣华侨农场,参加祖国的建设。 “我对印尼这片土地有着别样的情感,大学时选择了印度尼西亚语专业就读。毕业前夕,我和同学一起聆听了聚龙集团到我校的宣讲。在此之前我曾在中国商务部网站看过一篇关于实施农业‘走出去’战略,鼓励国内企业‘走出去’的文章,于是我说服几名同学,一起将简历投给了聚龙集团。” 出发去天津参加入职培训前,晓通把要去印尼工作的消息告诉了83岁的外公,外公不理解地说:“当时我带着一批人回来,现在你又回到印尼去做什么?”晓通回答说:“您的祖辈是被动地走出去,为了生存;而我是主动地走出去,为了实现人生价值,在实践中锻炼自己。” 晓通的母亲生在侨家、长在侨场、多年从事侨务工作,是一名有着33年党龄的共产党员,她非常支持儿子的选择。 在聚龙集团印尼区工作了1年后,晓通向聚龙东南亚联合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。

|